一、学科简介
1.历史沿革与现状
本学科成立于1957年。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国务院授权成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介入性心脏病学培训中心,同年成为亚洲急救中心,国际救援中心指定抢救小组成员单位;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确定为世界健康基金会冠心病诊疗培训中心;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培训中心。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之一。2006年学科新建成13,000m2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和900m2专科实验室,展开床位317张,其中重症监护病床35张。年门急诊量7万人次以上,收容1万余人次,年完成各种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8,000余例,成为集影像诊断、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一体的心血管病医、教、研中心。
本学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显著的医疗特色。学科于1985 年开展了我国首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开创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河,并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目前学科已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20,000例以上,年PTCA总数超过2,600例,位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居全国前三名;在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治疗方面,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单位之一,现年射频手术量达1,500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先心病方面,学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研制了国产封堵器,降低了治疗费用,目前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例数位居全国第一。本学科已成为国内综合医院中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备最好、规模最大、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心血管病中心。
2.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 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方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是世界心血管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早在1985 年本学科就率先开展了我国第一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目前本学科年PTCA总数已逾2,600例,位居全国前三名;学科牵头组织的“国产药物支架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长期疗效观察”是国内该领域首个大型临床研究;同时新型药物支架的研发也是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06年我科研制的新型药物涂层支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引进NOGA辅助介入系统(标记缺血和梗死心肌并准确进行心内注射),为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国内最早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临床实验的单位之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性研究是本学科近年的研究重点,首次提出胰岛素在缺血心肌中通过激活生存信号通路产生抗凋亡作用,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研究方向二 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介入治疗研究
快速心律失常是常见病、多发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单位之一,目前已完成各类快速心律失常介入治疗6,000余例,年介入手术量1,500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本学科成为全军心律失常诊疗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和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单位之一;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Carto、Ensite3000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复杂快速心律失常的医院之一;并是国内最早开展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单位之一,完成例数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提出以心脏超声鉴定心室同步化代替心电图诊断标准,对CRT治疗适应症的确定提出建设性意见;本学科是在国内最早开展植入性心脏除颤器(ICD)的单位之一,植入例数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首次培养出人心房肌细胞的基础上,从细胞膜离子通道分子水平、肺静脉驱动电生理特性、心脏自主神经失衡以及心房电重构等方面研究心房颤动的发病和维持机制,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向三 生物物理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治疗应用研究
生物物理学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先进防御技术领域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磁性/磁化支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首创磁化支架防治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的新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已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的大型临床试验将为这一研究提供更加充足的临床资料;本学科参与的磁性材料改性及表面磁性膜对血管内支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深化了对磁场作用的探讨;参与研制的新型钛合金血管内支架,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医用不锈钢的表面改性涂层及涂制方法”的专利申请也已被受理;对于“低频脉冲电磁场(LF-PEMF)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将探讨LF-PEMF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生物物理学因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将可能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寻找到一种费用低廉、相对安全且操作性简便的方法。
研究方向四 高血压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
高血压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学科是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之一,并是国家卫生部高血压联盟巡回报告的主办单位之一。本学科长期从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对神经肽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在国内首先提出:影响RAS活性的因素,心衰患者RAS活性变化的特点,急性心肌梗死RAS活性与病情的关系,心衰按肾素水平分型治疗的新方法,AVP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与C-fos,C-myc基因超常表达的关系;在国内首先开展一氧化氮与高血压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与其iNOS基因表达不足有关的新概念,AVP和NO调控心血管重构的新观念。
3.本学科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为促进我国心血管病科技进步、保障人民健康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学科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心血管病学高层次人才,与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大型心血管中心建立了经常性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定期交流互访关系,并积极参加ACC/AHA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确保同步掌握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医疗成果的共享,使学科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心血管疾病诊疗和科研中心。这些条件将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心血管疾病研究及诊疗水平的提高的提供保障,以推进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
对提高西部地区心血管病诊疗水平、加速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本学科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每年吸引了包括以西北五省为主的全国各个省市的病人前来就诊,其中多数患者是在其它医院无法处理情况下转来我院治疗的疑难危重患者,危重患者收治率为82.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于88%;所收治的患者中有36%以上来自于陕西省以外的其它地区,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心。并且,本学科与各兄弟单位以多种方式携手合作,如:床旁会诊、手术代教、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建立了西部地区快速、有效的心血管病协作网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好时机,提高整体医疗及学术水平,改善医疗环境,以最快、最好的技术服务于西部人民。
本学科技术发展展望及发展策略。在未来的发展中,力争瞄准学科国际发展前沿,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重大问题,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力争在新型支架研制、干细胞移植、微血管治疗研究及心律失常治疗等方面形成更突出的医疗及科研特色,获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转化1-3项科研成果,实现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增强学科自我发展能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科室工作,有计划的选拔中青年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优化梯队人才结构。加强国际交流,扩展合作渠道,争取更多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力争使学科整体实力保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学术团队
1.主要学术带头人
王海昌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现担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起搏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电生理组副组长。
郑强荪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等16项学术任职,任《心脏杂志》副主编,《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3个杂志的编委。
贾国良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陕西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心脏起搏和介入学会副主任委员。
三、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情况
本学科科研选题瞄准当今国际心血管疾病研究前沿,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方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介入治疗研究”、“生物物理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治疗应用研究”以及“高血压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等研究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使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的可能性降低到2%—8%。本学科牵头组织了国产药物支架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长期疗效观察,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复杂冠脉病变的国产药物支架研究,将进一步推进国产药物支架的研究,并积累国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的资料。
本学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磁性/磁化支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目前已完成了一至三期临床试验,各期试验结果一致,统计结果表明磁性/磁化支架可使PTCA术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率降至5%以下。
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我们进行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的临床试验,并进行了其对血管新生和心肌再生的自体细胞替代的治疗研究。
本学科多年来对磁场研究的积累证实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而促进血管新生,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寻找简便、有效、无创而又低廉的新的途径和方法。
胰岛素对于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研究是本学科科研的重点内容。研究发现在缺血心肌中,胰岛素主要通过激活生存信号通路,即PI3-K-Akt-eNOS-NO信号通路,产生抗凋亡作用,从而改善心脏功能,为缺血心肌保护提供一个新的策略和途径。
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我们在国内首次培养出人心房肌细胞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填补人心房肌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
2.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本学科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开展了我国首例PTCA,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涂层支架和磁性/磁化支架,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在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治疗方面,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单位之一;在先心病方面,学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研制了国产封堵器,降低了治疗费用。本学科每年吸引了包括以西北五省为主的全国各个省市的病人前来就诊,其中多数患者是在其它医院无法处理情况下转来我院治疗的疑难危重患者,危重患者收治率为82.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于88%。
本学科牵头组织了“国产药物支架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长期疗效观察”,是国内首个针对复杂冠脉病变的国产药物支架研究;本学科首创磁化支架防治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的新技术,目前已完成了一至三期临床试验;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引进最先进的NOGA辅助介入系统,为深入进行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研究奠定了基础;本学科首先发现在缺血心肌中胰岛素主要通过激活生存信号通路产生抗凋亡作用,为缺血心肌保护提供一个新的策略和途径;本学科在国内首次培养出人心房肌细胞,探索出在各种致病因素及药物作用下,人心房肌细胞离子流与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本学科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心血管病学高层次人才。
四、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措施及成效
本学科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善的科研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为西部地区和军队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具体措施是:
提供学、研、产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空间,并设竞争上岗,适度保留学术技术骨干聘任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注重软硬件全面建设;
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坚持“以德育人”的方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系统缜密的科研思维。
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示范作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制定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建立了各项科研资助及奖励制度,极大的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同步发展,培养出一批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精湛,临床科研并重的博士研究生和青年骨干人才。
五、学术交流
本学科与国际学术界也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国际著名的心血管研究中心如美国Mayo Clinic临床心血管病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印度Apollo医院以及日本镰仓综合病院、日本仓敷中央病院等建立了经常性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互访关系。举办国际性会议5次,参会人数逾2,500人,每年参加ACC/AHA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10余人次,做大会发言5次。先后邀请美国的Richard, Rodeheffer教授;日本Sato教授等10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前来我校交流访问,前后派出19名工作人员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留学及合作研究并先后返国为科室建设效力。另外还聘请了美国Mayo Clinic心血管中心的WinK. Shen教授, 印度Apollo医院的Mathew Kalarickal教授等3名国际著名教授作为我科的客座教授,指导本学科科研、临床等各方面的工作。
六、支撑条件
1.教学科研条件
本学科在2001-2006年间建成13,000m2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和900m2专科实验室,拥有国际最先进的大型X光机、血管内超声及Carto仪器开展多项国际最新手术,如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和三腔起搏器治疗心衰。目前展开病床300余张,其中监护床位35张,现年接诊全国范围的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7万例以上,每年收治病人1万余例、完成心脏介入手术8,000余例。本学科有完善的网络终端配置和网络架构,多次进行了全国性和国际性远程教学和会诊、远程手术网络直播,并获得一致好评。
本学科建立了可进行大型动物影像和在体电生理检测的实验室,建成了膜片钳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组织化学室、移植研究室等十余个具有专科特色的研究室,先后购买了膜片钳放大器、Pclamp8分析软件、显微操作器、荧光显微镜及CCD系统、离体器官槽等新型仪器设备总价值2,300万元,能够承担完成国家军队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
2.相关学科支撑情况简介
本学科与超声科、放射影像学科室等相关学科有着良好的科研和临床合作关系。超声诊断科成立于1959年,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0余台国际尖端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可开展多种综合诊疗的科室;同时还拥有医学超声实验室、影像分析系统等配套设施。现为经世界卫生组织授权与美国杰斐逊大学联合成立国际超声教育中心,可提供国际水平的专业培训。科室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超声介入、超声造影等新技术;已配合本学科进行经胸超声指导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数千例,达国际领先水平。本学科正在进行超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的研究、超声评价心梗患者心功能变化等相关研究;与放射影像学科实现仪器维护经验和资源共享,并共同研究干细胞自体移植的在体成像研究及冠心病无创性诊断、微血管病变评估等项目。
七、结束语
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病学学科经历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综合医院中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备最好、规模最大、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心血管病中心。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出色的研究团队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为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对世界心血管病学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科将始终瞄准国际心血管病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性研究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和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1月16日
星期四
1月17日
星期五
1月20日
星期一
1月21日
星期二
1月22日
星期三